大家也应该都听过所谓的蒙太奇拍摄手法!除了时间跳来跳去,令人错乱的相关电影作品外,感觉起来像是电影文青常常挂在嘴边难以了解的词,蒙太奇其实并没有字面上那么神秘,而且能运用静态的照片上,今天我们就借几位摄影师的作品,让各位也可以自己动手玩玩,变身为可以把时空”拨正反乱”的艺术家!
了解一下蒙太奇
蒙太奇是由法文的”Montage”音译而来,原是用于建筑上的专门术语,有组合、组织的意思,1916年德国照片艺术家John Heartfield用照片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副新的作品,也是摄影史中很早蒙太奇作品。简单地说从广义角度,将各种不同对象组合之意,就是类似拼接、编辑的概念。如果将蒙太奇手法加入时间性,时间的流动就会从固定、直线,变为不确定性,要看设计者这样安排,这样会让人感觉比较错乱一点。不过这也是以动态影像为例,静态照片就不会让人有错乱感觉,反而显的创意与艺术性点。话不多说,带大家一探究竟。
首先介绍的是Richard Silver拍摄的”New York Sliced”,以类似缩时摄影的拍摄手法(总时间约 1.5 小时),拍摄大约数十张的照片,然后就是如主题一样把照片切片后,这段时间拍摄照片都依序置入完成,原本时间性固定的静态照片,处理后是不是有流动了起来的感觉!
新加坡摄影师 Fong Qi Wei 作品 Time is a Dimension(时间维度),照片以新加坡的各地点为景,运用同样类似于切片的作法,将照片以不同时间点重新拼贴,但有别于 Richard Silver 以水平、垂直方向的做法,而是不等分的斜线、圆形、矩形等做变化,看起来时间的流动显得更为错乱与跳脱。
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植物景经由不同时间重拼贴,呈现了不同以往的生命力,新加坡也有像香港类”组屋”,除了以长焦段营造压缩感外,运用拼贴让不同时间同一情景的组屋看起来更令人省思;以圆形渐层的夜晚烟火,渐渐扩散的同时,时间也往前(或往后)推进,当然如果要以外往内解读也是可以的。
再另一位使用渐层拼贴方式的摄影师John Clang,手法就有显著的不同,看起来更为直接贴近原始的拼接概念。照片看起来就像是撕下后重新贴上的,不变的是每一个被撕下的照片,一样也是代表不同的时空,在同一个场域里组合,并创造时间的流动。
然后介绍的两位摄影师使用的手法也相同,分别不同的历史题材来做搭配,Jo Hedwig Teeuwisse利用跳蚤市场寻的二战旧底片,对比后找到现在的地理位置;在Shawn Clover则是1906年洛杉矶大地震照片与现今的洛杉矶做结合,打破一般时间流动的特性外,赋予了更多历史以及人思考的空间。
Jo Hedwig Teeuwisse把二战照片与现代结合,赋予了人深思战争意思的意味在其中。采用了同样迭图手法,放入不同于的战争天灾场景,也可以让人作不同的反思。